大学,醒醒
黑莓公司(过去的RIM,现在的Blackberry)高峰时期在滑铁卢地区雇用近万人。 现在经过数轮裁员,雇员不过原来的20%左右。 对于一个人口仅有30万左右的地区来说,近8000中高收入工作的流失不是个小数目。 虽然整个过程历时4到5年,但这样大数量的工作流失对于任何地区其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 但出乎意料地,滑铁卢地区经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与之相反,新的初创公司不断出现,创业孵化公司里面总是人头济济。 就在本月,CommuniTech在14 Erb Street新开设了面向大数据初创公司的办公室。 CommuniTech类似于WeWork(就是今年日本软银投资3亿美元的那家公司)。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不同的国家,诺基亚的裁员对于芬兰经济的影响巨大。 但芬兰这个国家创新并没有停步。开发《怒鸟》的Rovio和《Clash of Clan》的SuperCell都是芬兰的公司。
欧洲和美国10年前,20年前受到来自于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的巨大冲击。 许多制造业企业要么全球化,选择低劳动力成本、低管制成本地区进行生产,要么缩减,转型。 现在,欧美正在适应和恢复。为什么?
一个社会对于重大变化需要时间来适应。特别是教育系统,大学为主。 新兴起的工业中心,滑铁卢、埃因霍温、北卡纽约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所或多所大学。 有些大学直接设立孵化中心,有些则连接科研和生产。 大学可以是催化器,胶水,纽带。 十几年前的孩子在进入教育系统时,这种转变正在进行。 今天迈出学校大门的学生不同于20年前的学生。
这种转变就发生在我周围,真实到可以触摸得到。 但如果你不生活在这些创新中心里面,则很难了解这些改变发生的原因。 透过新闻和互联网,大众可以了解到的均是A轮,B轮,IPO。 至于为什么这些初创公司会出现,如何发展,如何壮大,它所引领的趋势是什么就不那么容易理解。
在中国,我们也在不断孵化,不断建立经济新区,但在背后为这些努力提供动力、人力资源的大学是否准备好了? 是否在服务于这种新需求?还是在按步就班地进行持续了数十年的模式呢?
留下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