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对话-社会化
周六晚上,我在电脑前打着字,儿子(快11周岁了)在旁边读着书,他妈妈在另一张桌子前看资料。 大约6点多,他饿了,放下书,从旁边的糖果冰箱里面拿出一包速食通心粉,到厨房里去煮了吃。
我也跟着走过去,说:“你妈妈在做饭时,她总是问你想要吃什么。 你也相当然地享有一份。 但你在自己饿了时就自已给自己煮一份通心粉,也不问问我们。”
他说:“嗯,我以为你们都不饿。”
我说:“我们饿不饿是一回事,你问不问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关心你,你也要关心我们。”
他将通心粉煮好后,以往就直接吃了,这次他分成了两份。 他自己先吃了一份,然后问我们要不要吃一些。 我们都不饿,他就把剩下的都捞到碗里吃起来。
在他吃着时,我说:“还记得我们要求你,在学校里看到别人摔倒,一定要援手,如果同学生病缺席,再次见到后一定要问候一下吗?”
“嗯!”
学校老师鼓励学生间要多鼓励性的语言(positive language)。 我们将这种精神扩展到课堂以外,教育他要关心周围的同学们。 但是他有时觉得不是那么必要。的确,小学学生跑跑跳跳,摔个跟头是再常见不过的事。 往往是你还没有伸手,他就早蹦起来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像老虎那样独立生活。 高质量的生活需要良好的群体来支持。 像这么抽象的概念对于十来岁的小孩还不是太容易接受,所以我们就直接规定成为具体的行为。
“我们和原始人并没有生理上的显著不同。不同的在于大脑里面装的东西。而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把信息装进大脑里,所以一代一代间只能靠语言不断地讲,不断地说,把我们积累的社会化行为知识传播下去。没有这些知识,我们和原始人无异。”我接着说。作为家长,不管你曾经多么不喜欢唠叨,你都会发现教育孩子除了不断地重复,好像没有更好的选择。但在不断地重复里,我们还得不断地解释,我们不断地重复并不是我们喜欢,谁都希望家里的孩子像迦叶那样,整个投资就是花店里一枝玫瑰花,几块钱,拈起来,孩子什么都懂了,省多大劲。
“部落酋长(Barbarian King)是哪个游戏里面的?”因为我说的是英语,原始人在英语中是barbarian,有时也作野蛮人。 这让我联想到部落酋长(Barbarian King)。
“Clash of Clan”
“对,虽然在Clash of Clan里面部落酋长很拉风,但原始人那种生活状态并不好。”原始人或野蛮人本来不是个好词,但是在各种游戏中,野蛮人并不差,肌肉发达,防御出色,生命力悠长。所以我得额外地强调一下野蛮状态或原始状态不是好的阶段。
留下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