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
我们都熟悉高尔基的那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下面我们就比较一下中西方图书馆的数量,组织运作和内容。 来看看我们是不是为下一代准备好了阶梯。
我所在的Kitchener-Waterloo(基奇纳-滑铁卢)由两个城市构成,但两个城市没有明显的分界。 所在大家习惯地将其称为KW地区。 这个地区人口约30多万。 由于行政上是两个城市,所以也就有两套图书馆系统。 分别是KPL(Kitchener Public Library,基奇纳公共图书馆)和WPL(Waterloo Public Library,滑铁卢公共图书馆)。 每个图书馆均由一个主图书馆和若干分馆构成。在此我们将支馆也称为图书馆。 其中KPL有5个图书馆。WPL有3个图书馆。 所有图书馆均对所有人开放。 任何人只要走进去,就可以随意地阅读报纸、杂志、书籍。 免费办理借书证后,就可以借阅图书、电影、音乐,以及使用网络。 借书的数量没有什么限制。普通图书期限是三周,到期后可以续借。
这还不是全部。 不仅仅是大学有自己的图书馆。 小学以及中学也有自己的图书馆。 里面的图书数量少于公共图书馆,但其书籍更具针对性。 以小学为例,其图书馆的图书完全针对幼儿园到6年级的学生。 大部分与老师授课内容有关联。
不仅如此,有些老师还会设立小型的课堂图书馆。 其书籍可能只有几十到几百本,但却是完全针对课堂的教学与课外阅读所需。
学校每学期会提供给学生书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在借阅不到所需的图书,或是想要阅读最新出版的书籍时,学生还可以到亚马逊去订购所需的图书。
由上可以看出,这是个多级的复杂体系。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情况。
数量少
KW地区30万人口拥有8所公共图书馆,相当于每4万人一所公共图书馆。中国的省会城市以及三线城市,人口数量轻而易举达到数百万。 省会城市一般会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但一般城市就没有保证。
近年来,受益于整个中国基础建设的发展,中小学校的硬件建设发展迅速。 学校内的操场、食堂、教室都获得了质的提高。 但中小学内鲜有自己的图书馆,更不用提课堂内的图书馆。
质量
数量有限的公共图书馆中,规模一般会大于KW地区的公共图书馆。 但服务水平却良莠不齐。存在的问题有:开放时间短、图书陈旧、更新速度慢、限制多、借阅数量少等等。 KW地区的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会考虑到所服务人群的需求。 比如WPL的John M. Harper支馆,由于其所在地区华语人群聚集,所以在采购图书时,会额外加入中文的内容。 在图书馆内会有几个书架单独存放中文内容,以供人借阅。 中国这种单一图书馆服务于数百万人群的情况下,其规模自然会大,带来的问题是人们不易寻找自己需要的图书。 同时,也不容易针对特定的人群而采购图书。
投入
中国的图书馆在建设时会有一次较大的投入。但此后的日常运营则经常会节衣缩食。 图书馆的精髓在于其内所藏的图书和资料,而非硬件设施。 持续的投入才能保证图书更新和正常服务。
在加拿大,房室、农场、办公室、商场等要付物业税(Property Tax)。 美国有些州有物业税。有些州没有物业税,但会收较高的遗产税。 这部分税收是支持城市各种服务的重要财政来源。
以KW为例,一所估价为$365,000的房屋每年要交纳$4,184.53的物业税。 在这四千多块钱中,用于滑铁卢公共图书馆的是$98.07。 它每年为图书馆提供数百万加元。 公共图书馆并不完全依靠物业税。但这部分收入为图书馆提供约50%的运营开支。
这部分收入非常稳定。城市总是在发展,房屋的估值几乎总是上升的。 所以这部分收入是只增不减,它为图书馆的运营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 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比如开放时间的长短,图书更新的速度等都和这些收入有关。 图书馆是非营利性机构。 更多的投入会让图书馆开放更长时间,提供更多图书,甚至于建设更多的支馆。
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将书籍比作阶梯, 那么,在中国,一个人要跑更多、更远的路去访问几级年久失修的阶梯。 国民素质、受教育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距离。
留下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