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大众尾气排放作弊事件

7 分钟阅读

BBC新闻频道刚刚发布了一篇关于大众排放作弊的报道。 中国同样面临难以控制的工业污染和环境问题。 我们没有这么大规模的作弊事件。 但污染以及排放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始终徘徊在我们周围。 大众这起事件给了我们一次机会,使我们可以从中审视出国外如何监管污染以及环境问题。 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英文原文

近年来,中国的违规排污和环境污染问题频繁见诸报端。 不仅如此,几乎每个人都对此有切身的体会。

在过去的数年间,各种关于环境污染的事件不断出现。 比如浙江沿海药厂直接排污到大海中,内蒙古湖水受到严重污染,东南沿海出现垃圾村等。

环境问题不再是个别的问题,它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 我亲身体会到的就有我们家乡附近的剧毒农药厂,皮毛作坊将污水注入地下,污水用作农业灌溉等。

中国环境污染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超过了中国自然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 雾霾将多年累积的环境问题以最激烈的方式暴露了出来。 这种覆盖大半个中国的阴影使得以往若隐若现的环境问题彻底地摆在我们面前。 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山轻水绿的问题。 它是关系中国以及中华民族存亡的大事。

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 历史上我们没有面对过这样的问题。 将视角转向国外,伦敦和洛山矶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但均发生在很多年前。其成因和程度都有不同。 但相同的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于科学研究、有效的监管制度和公众意识的提高。 其中监管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导因素。 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 有效的监管才是改变现状的动力。

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几十上百年前去查看整个监管过程的演化和改进。 我们能够看到的就是现有的监管如何工作。 大众排放问题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原来许多隐藏在公众视线以外的机构通过这次事件浮出水面。 使我们有机会一窥全貌。

事件的爆发

经过

你不可能不知道大众排放造假事件。 2015年9月18日,美国环境保护署发布一条通告。 这条通告的内容是大众汽车集团触犯了《清洁空气法》,因为它在涡轮增压直喷柴油发动机中安装了特殊的作弊设备。 当该设备检测到发动机处于尾气测试过程时,它会控制发动机的排放满足当地的标准。而这些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所排放的氮化物是排放标准的40倍以上。

在2014年初,甚至更早,已经有机构发现了大众柴油车排放的巨大差异。 大众也曾经试图将其解释为设计或制造缺陷,并召回部分车辆维修。 但它一直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直到2015年9月,美国环境保护署通告大众,如果对于这种排放的巨大差异没有合理的解释,则不批准大众的新柴油车型在美国销售。 这个时候,大众才不得不承认,他们在汽车中使用了软件来欺骗汽车检测。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大众不撒个谎敷衍一下呢?

这里面有两个因素。

第一,美国环境保护署可不像小孩那么容易地就相信圣诞老人。 大众给出的解释必须要合理,并且能够在实验室重现并验证。 验证这个解释的不是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官员,而是由美国环境保护署委托第三方实验室来提供认证报告。 不但胡扯没有任何可能通过,即使数据给得不准确也不行。

第二,产品存在设计或制造缺陷是一回事。 向联邦机构撒谎则是另一回事,性质完全不一样。 产品问题,即使造成人员伤亡,无非是修理、回收、赔钱,赔不起钱还可以破产。 但知情不报,有意欺骗监管机构则是犯罪。

类似于中国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在北美,违法也分成两类。 把车停在消防栓3米以内,停车超时,或是把车停在私有停车场算违法; 聚会时声音太大,骚扰邻居违法; 不剪自己门前的草坪违法; 欠别人钱不还,欠银行钱不还,不付自己的账单等;都有可能被诉诸法庭。 这类诉讼败诉了也没什么要紧,赔钱,付罚款,或者破产。

但如果被指控有犯罪行为就不同。 不但可能会面临失去人身自由,而且从此留下污点,严重的会身败名裂,身陷囹圄。

至此,大众排放造假问题彻底浮出水面。

下面是美国总检察长Loretta Lynch(洛丽塔·林奇)的原话: “Volkswagen obfuscated, they denied, and they ultimately lied.” 中文意思是,“大众掩盖并否认自身的不当行为,最终试图用谎言来逃避惩罚。”

日常生活中撒个小谎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对执法机构撒谎是违法的。 还记得克林顿吗?到他后期的总统任期内的各种听证会,讨论得已经不再是他和莱温斯基之间发生了什么,而是他是否对执法机构撒了谎。 和实习生之间发生些不清不楚的事情不是什么好事,但对执法机构撒谎则直接构成犯罪。

分析

下面是上面这段简述中涉及的直接主体:

  • 《清洁空气法》
  • 美国环境保护署
  • 大众汽车集团
  • 第三方检测机构

间接地涉及的单位有:

  • 立法机构
  • 执法机构

整个系统的运作如下:

  • 立法机构,包括国会或州议会等,通过《清洁空气法》来确定如何保护空气资源,使人们有清洁的空气可以呼吸。
  • 美国环境保护署负责执行法案制订的标准。新汽车要通过美国环境保护署的认可方可销售。
  • 美国环境保护署并不自己执行尾气检测,它只是按照既定的流程工作。具体的检测要么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执行,要么采用备案,后期追责的方式。
  • 大众汽车集团在设计和生产汽车时,就要查询当地的各项监管法规,生产满足要求的产品。
  • 如果美国环境保护署发现违规行为,它可以根据法规的授权要求企业作出行为纠正其产品缺陷或问题。如果存在违法的行为,则交由执法机构来处理。
  • 控方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材料,发起诉讼,将违法的企业或个人送到法庭。个人消费者还可以单独起诉大众,要求补偿。
  • 法庭根据检控双方的证据决定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如果存在,则根据相关法律进行惩罚,或罚款,或判刑。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同样的事情也会在州的级别发生。 各个州的法规存在差异。大部分只是简单地采纳联邦的标准。 但某些州可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以加利福尼亚为例,因为其人口密度更大,发达程度更高,所以它拥有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

新进展

为什么现在是个回顾整个事件的好时机呢?

因为大众集团刚刚认罪。 对于大众来说,快速地结束排放作弊事件是有利的。 进入冗长的司法审判程序后,整个过程可能耗时数年。 这样会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不断地被媒体翻出来。 对企业正常经营以及商誉的损害不可估量。

作为认罪协议的一部分,大众签署了一份双方商讨同意的”事实陈述”。 在这份文件以前,我们只能从外部看到整个事件的过程。 有了这份事实陈述,我们才有机会一窥事件的全貌。

透过这些文件,我们知道,造假事件不是某个人不小心写了段代码, 然后这段代码不小心被放到了发动机的管理软件里面。 整个事件是有意为之。 同时,这也不是某个工程师为了解决排放问题而私下里采取的捷径。 整个造假牵涉到发动机开发部门上至管理层,下至工程师,历时数年,并在其中有意地掩盖事实,销毁证据。

排放作弊事件起源于2006年,当时大众正在为美国市场研发新发动机。 发动机部门的高管们意识到他们没有办法设计一种发动机,使之既满足排放标准,又能满足客户对性能的要求。

这个时候他们有两种选择:

  1. 满足排放标准,降低性能,这样车主当然会失望。
  2. 不生产发动机,退出美国市场,直到技术上获得突破,能够制造满足排放和性能要求的发动机为止。

但这些高管们发动脑筋,进行扩散性思维,找出了第三条路, 即让工程师设计发动机管理软件,使之在测试时执行严格的排放控制,而在路上正常行驶时关闭排放控制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当时大众旗下的奥迪已经开发了一种程序可以检测车辆是否处于测试状态,并且特别地注明“绝不可在美国使用”。

同年,有些工程师曾对这种做法表示过质疑。 一位经理决定继续使用这种设备,并且指示其下属不要被发现。 次年又有类似的质疑,也未得到重视。之后,这种做法成为了例行公事。

在此期间,曾发生过有些车辆在路上行驶时由于处于“测试”模式而无法启动的事件。 公司高管同工程师完善了这套软件,继续隐藏其存在,并销毁部分文档。

直到2014年,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局询问大众为什么其车辆在路上行驶时所排放的氮化物是规定排放量的40倍时, 这种做法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才正式显现。

随后,大众内部不断地销毁证据,力图掩盖证据,歪曲真相,从而逃避作假事件带来的后果。

这套软件在美国违法已成定论。 但同样的软件存在于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汽车上,其中八百万在欧洲。 大众依旧认为在欧洲并不违法。

上面这些经过透露出两个重要的信息:

  1. “绝不可在美国使用”

为什么?是因为美国的自然环境对于排放更敏感?是因为美国人体质更弱? 当然不是。这是因为美国存在完善的监管和问责体系。 美国的司法体系甚至会管到美国公司在中国的行贿受贿。 正是有这种问责体系的存在,使得企业经营者都会选择遵守法律法规,因为违法成本高昂。

  1. 公众的环保意识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既看到希望,也看到阻力。 大众内部曾有过多次反对的声音。 大众的一名雇员违背上级的指示向管理机构证实了大众存在的这种违规做法。 但也存在高管们为了业绩而不顾道德法规,先是造假,然后又试图掩盖证据。 如果反对的声音在初期更强,或是公司将业绩放在法律之下。 这个事件也许不会发生,即使发生,其程度也要小得多。 这些要靠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随着中国汽车的普及。汽车排放逐渐从大城市问题成为区域性的环境问题。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有许多可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最新的:

留下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