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学校以及教育的群体效应
最近看到几件报道,虽然各不相干,但内里却反映出中西教育的差别。
- 清华教授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 各种公众人物将子女送至香港宝山幼儿园,北京私立汇佳学校或上海宋庆龄幼儿园。
- 学区房价格不断节节升高。
- 虎爸虎妈等。
中国人注重教育。家长无不尽其所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孩子也大都刻苦努力,上尽可能好的学校, 参加尽可能好的学习班,考尽可能好的分数,报尽可能好的专业,找尽可能好的工作,挣尽可能从的钱, 升尽可能高的职位,…。
无数个“尽可能”带来的是家长和孩子都承担非常大的压力。 但这样的教育取得的结果对于群体来说是不是最优呢?甚至对于个体是不是最优呢?未必。
我先用个体育上的例子。我们家孩子从6岁多参加棒球运动。从Junior Soft-ball, Soft-ball直到Tee-ball。 名称不同,但均是将棒球运动简化以适用于不同年龄段。 在这几年时间里,其所在的队拿到过冠军,亚军。 但整体而言,每个队伍中有2到3个小朋友眼明手快,不费力就可以抓住球。而有些则完全不在状态,看不到,也抓不住。 大部分处于中间,有时偶然发挥好能抓住球,有时就走神。 得冠军可能是队里正好有3到4个比较有运动天赋的小朋友。但基本上水平差别不太大。 玩了一学期Tee-ball以后,那些印象中比较灵活的小朋友就不见了。 后来知道他们组成了地区代表队,开始和其他地区的队伍比赛。 在赛季末时,当地的棒球联盟又招集小朋友们一起玩,并且明确地让代表队的小朋友不要穿队服,这样不至于让差别太突出。 但时隔不到半年,这些小朋友的水平已经远远高于我以前看到的水平。 他们已经从不过是比其他7到8岁小朋友好些,变得举手投足都带着专业运动员的味道,掷得远,接得准。
假设我们将上面的设定改成,普通队不需要会费,要进入代表队,要交500块钱的会费。 那样,有潜力的学生还是会加入代表队,同样,有些水平不高的学生也会进入这个代表队,以接受更好的训练。 我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但我设想,那些有潜力的学生可能还会同样进步,也可能会慢一点,因为所在群体整体水平下降。 这个会费也有可能会将个别有潜力的学生拦在门外。同样水平不高的学生,由于接受到更高水平的比赛和训练,肯定会比其他不在这个队伍里面的人进步更快。 但无疑会有压力。
北美教育系统里面有考试,但其规模与范围都要小得多。 高中生如果有好的成绩,根本不用参加考试。 但是,如果学生个人兴趣在数学上面,他可以参加各种竞赛。 这种竞赛的成绩会成为大学入学时的参考。这种竞争是在数学上突出,有天赋的学生之间的竞争。
而中国往往会出现为了升学,而去准备数学竞赛。 因为这种目的性,使得有天赋的学生和数学上并不突出的学生均会试图参加竞赛。 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加,使得学生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同时也造成有些专业里面的学生并不对本专业感兴趣, 而不过是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了这种专业。 一个人在从事自己的天赋的事情时,会更自在,轻松,也更容易出成绩。 而同样,一群兴趣,能力接受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快。
某位校长在讲话中提到,有天赋的学生在他们各自的班级上可能会感到孤独,因为他们会发现难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 将他们放在一起时,他们才会感到更自在,发现周围都是些智力相当的学生,能够进行讨论,产生激荡。
现在回到主题,颜宁作出选择的原因网上有许多猜测。 她本人的说法是:“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简单地说:增加压力,获得灵感。
这里所谓的“增加压力”并非指的是论文指标,因为终身教授职位是终身制,没有考核指标。 这里的压力来自于peer pressure,来自于同行的压力,是种正面的压力。 就好比同一宿舍里,假如别人都早上6点起床,你大概到8点感觉无论如何得爬起来了。 假如大家都窝到11点半,你觉得午饭前起床也不那么过分。 北美排名前列的高校里面会聚集着众多有天赋的学生、研究人员。
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努力带来的结果是自已家的子女得到了较好的教育资源,获得了更好的教育成绩。 但并没有这种天赋的聚集效应。带来的结果是个体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而顶尖级人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更适于他们发展的环境。 用统计上的语言就是,中位数提高,但最大值没有增加。同时,由于教育的竞争性激烈,造成许多学生提前退出,从而最低值下降。 国家间的竞争更多的是顶尖级人才间的竞争。所以,中国的教育系统能应付好随后几十年的挑战吗?
科技的发展不是在放缓,而是在加快。不要只看到智能手机。 北美社会总体上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然后有几个科技领域在飞速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教育、量子技术、生物技术。 智力这种资源是会流动的,并且互相吸引。 如果中国没有合适的体系来留住智力,这种资源就会流动到适合的地方去。
留下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