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教育
一个周二晚上,我们家小孩,10岁,男孩,学习完游泳,出来后边擦着头发,边问我,”你知道Mount Everest?”
“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吗?嗯,我知道,在印度和中国之间,青藏高原上。”
“你知道吗? Mount Everest还在不断生长。不知道山是怎么形成的。”
“噢,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挤压的结果。” 桌上有用纸折成的三角形牌子,我把它合起来摊平,然后从两边一推,中间拱起。”挤压过程中会有地震。”
“日本就有许多地震。”
“对,日本是太平洋底与亚洲大陆挤压的结果,不过它并不是挤高了,而是挤下去了。 当然有些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太平洋的中间就不断有融岩挤出。不过由于在水下,我们看不见。其实大洋的海底在不断生长。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源源不断的推力产生。”
“你怎么知道它在生长呢?”
“因为两边的岩石的年龄比中间的要老,越往中间,岩石的年龄越年轻。”
“你怎么知道岩石的年龄呢?”
“嗯,你知道基本元素吗? 铁,氧,碳等”
“嗯”
“有些元素具有放射性,每过一段时间,比如1000年,或者5000年,它们会衰减为原来的一半。因为岩石一旦形成,其成分就固定的,所以可以测定其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来测定它的年龄。”
“噢,那人类化石也是这样测的吗?”
“一些人类化石年龄较短,上面使用的那些元素时间太长。你知道碳原子有6个中子,6个质子吗? 有一种特殊的碳原子,它里面有8个中子。叫碳14。 人活着的时候,由于不断吃饭,喝水,身体里面碳14的含量和周围的环境相同。死后没有交换,所以碳14就会通过放射不断衰减。 假如正常的碳14含量是8,碳14的半衰期是100年,测到的碳14是2,那过去了多少年了呢?”
想了一会,并且嘟囔了个数字后,”200年?”
“对。”
游泳的健身房旁边是家电影院,周二电影半价,我们以前常去看。过了一会,在车上,他突然问,”一个电影院一天能赚多少钱呢?”
“我也不知道,你自己想想,该怎么估计呢? 拍拍脑袋,随便想个数字吗?”
“不能。让我想想。一个放映厅100个人,每个人付12块电影票,…”
说着就回家了,他找了张纸去那算起来了。一会他拿给我看。他估计的是4万多加元。 基本的估计是100人每个放映厅,一共10个放映厅,一天放映4场,每张票价12元。
我说,放映厅一般可以容纳400人,你估计100人对应的是25%的上座率。12元是成人的票价,小孩的票价从6.99到10.99不等。
“你计算爆米花和饮料了没?”我问。
“没有。”
“爆米花和饮料的收是全归电影院的。你说你付10块电影票,电影院能够拿到10块钱吗?”
“应该吧?”
“谁做的电影呢?他们愿意免费把自己做的电影给别人放映赚钱吗?”
“噢,可能要交2块钱给他们?”
“实际的流程非常复杂,可能是分成,可能是返点。电影制片商更有主动权。另外你想想,还有没有另外的方法可以估计电影院的票房收入呢?”
“不知道。”
“你看,这个地区共有30万人,我们一般每年看3,4场电影。假如其他人都是这样,每次票价10元的话,那么这个地区一年就会产生40X300,000的票房。 除以一年365天,就是这个地方三家电影院每天的平均收入,除以3就是一家电影院的收入。”我也拿了张纸,结果是1万多点。”实际的数字可能就在这个数字和你估计的数字之间吧。”
通过这不过一个小时的时间,你可以看出,话题涉及到地理,数学,估计,历史,考古,思维方式等。 其实我在没有孩子之前,也总认为等孩子到达某个年龄后,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就某个话题教上个把小时是教育的形式。 但实际上,从来没有机会这样做。孩子的注意力也不能维持这么长。 反而是这种日常的谈话成为主要形式。
另外,今天的孩子知识面非常广,我根本没有教过电子,质子,中子等。他已经知道。 相比较而言,我们学习这些知道时,是从一门课程,从原子核结构,电子云等,直至周期表,化学反应方程式配对。 而今天的孩子很早就对于这些知识有的了解。后续的教育是不断在这个基础上构建更深入的了解。 这里面有学校引导,个人兴趣,阅读习惯,周围环境的影响。 所以,这种跨时数分钟的微教育可能是互联网时间父母参与孩子教育的有效形式。 如果你总发现找不到时间与孩子坐下来长篇大论地讲讲某个东西,尝试把内容分成小块,循序渐进,见缝插针吧。 相比于传统的灌输,这种形式是由孩子来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索取,探讨。他还会参与其中,利用互联网,与同学的讨论,书籍来更深入地了解。 要接受这个现实,你不是教育的主导,你是孩子教育的参与者,打个形象的比喻,你要更多扮演饮水机的角色。 在他们口渴时想到你,你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他们的饮料中加些矿物质,维生素,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留下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