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大学的Coop

3 分钟阅读

生活在滑铁卢地区,如果不介绍下这里的Coop,总觉着有所欠缺。

Co-op全称是Co-operative Education。翻译过来是双轨制教学。 当然也有人将其简单地称为实习生计划。 其核心是将课堂教学与工作结合起来。 其具体运作机制是,大学的学生在第一年基本上全部在学校学习。 从大二开始,开始参加面试,寻找愿意让他们去实习的企业。 一个学年有12个月的时间。每4个月算作一个学期。 参加Co-op计划的学生基本上就是4个月到企业去工作,4个月回校学习。 依次轮替,直到修完学分,毕业为止。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滑铁卢大学首创,现已在加拿大近百所大学和学院运行。

上面这些信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阅读滑铁卢大学的网站了解。 下面我们就说说那些没有摆在台面上的信息。 上面这些信息只是船只的水上部分。 整只船的运作还要依赖于水面以下庞大系统的支持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首先,滑铁卢大学为此专门组织大型的招聘会,微软、谷歌、IBM、苹果等大企业都会到滑铁卢大学设摊招聘。 本地企业更是近水楼台。 其雇主有6700之多。 这些招聘设施全年运转。 每届学生的实习学期都被均匀地分配在一年的三个学期内。 所以时时刻刻大学都在进行着招聘、面试。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学期内,就要开始为下个实习学期做准备。 投简历,面试,好学生还要在多个工作之间选择。

学生在四个月的工作时间内会有报酬。由于学生收入比较低,这部分收入基本上不用交税。 所以其拿到手的钱并不比全职员工少多少。 但这四个月学生依旧要付学费。 因为学校会有专人负责定期地与企业里面负责带实习生的人谈话,收集反馈。 最后在实习期结束后,企业要出一份报告。 然后滑铁卢大学负责该学生的老师会结合整个实习期的表现打一个分。 所以虽然这四个月学生在企业工作,但实际上和一门课程在形式上相同。

有能力的学生会尽量每个Co-op学期都在不同的企业实习。 这样大学毕业时,可以拥有近2年在各大企业工作的经验。 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这些全职的员工都羡慕。

同济大学的软件学院也采纳了类似的系统。 同济大学计算系的万金友教授(我在校时他可能还是讲师)曾出国到北美。 后来他被聘回同济任职软件学院时(任院长,或副院长,这我没有查证),将这套系统引进了同济大学。 在校园招聘时,我和软件学院的一个学生谈过这套系统。 他一进学校很快就被送到了企业。 实习的学生花更长的时间在企业。他们利用晚上时间来学习学分课程。

从谈话中可以看出,这名学生在所在企业工作努力刻苦,已成为企业运作不可缺少的成员。 他在谈话中也表示,出来找找工作只是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 如果不出意外,他基本上就在所在的企业工作了。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同济大学的做法与滑铁卢大学的做法有些不同。 整个Co-op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有机会体会在多个企业工作,使得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对于以后的职业有更直观的认识。 目标偏重于历练。 而同济这种将学生长时间放在企业的做法使得学生过早地与某个企业绑定在一起。

我理解中国的企业肯定不愿意只雇用学生短短4个月时间。 中国学生迈出高中校门后,根本就没有在处事能力上面就绪。 企业将学生打磨好后,他们很快就回到学校了。 所以企业肯定不是太积极。

这里就涉及到整个Co-op教学方式没在水下的部分。 企业雇用实习生当然要付工资。并且工资并不会太低。 但是,地方政府是为这个工资减税的。 也就是说企业雇用实习生的开支可以用来抵需要交纳的税款。 所以,这就激励成熟的企业来雇用实习生。 因为算上税收的抵扣,雇用实习生就非常便宜了。 实习生也有机会进入成熟的企业学习更多的经验,了解诸多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内容。 初创企业需要人才,虽然这些初创企业可能尚不能完全从抵税中获益,但实习生可以满足他们对于人才的需求。 大家都是瞄着学生几年后毕业时的选择。 所以对于实习生也会非常优待。

万老师是职明人,他肯定了解整个系统的运作。 但整个系统涉及到政府政策、税收、就业。 这些均非同济大学一所学校所能改变,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最新的:

留下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