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每个人看到这句话都懂。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来解读呢? 孩子指的是自家的孩子呢?还是指的亲戚好友、街坊邻居的孩子呢? 我们指的孩子的爹妈?还是某个城市,某个乡村?亦或整个国家?
从“养子防老”说起
百余年前,家庭需要养育子女,这样在自己老后才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其道理类似于今天的银行,在能力最强的阶段养育子女,在年老体衰后,接受子女的看护作为以前付出的回报。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直接就是父母的未来。 老年丧子意味着暗淡的晚年。
这种观念天然地与人类的自然更新相符。 所以人们在养育子女,寻求老年后心理和经济依靠的同时,也支持了社会的自然更新。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进,中华文化围绕家庭形成丰富的价值观。 中华文化中的母慈父严、孝悌忠信等都是围绕家庭这个主体构建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福利的完善,老年人对于子女的经济依赖变得不再重要。 中国虽然现在依旧在社会福利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和诸多发展中国家,但只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人老年后会逐渐得到越来越多来自于社会的扶助。
现在我们可以重新来看看这句话以及它所代表的含义。
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未来
让我们先把未来放在一边。 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你愿意将他放在下面哪个环境里面呢?
-
一个贫富差距非常巨大的社会,90%的极度贫困,他们愿意做任何事只为温饱。 幸运的是,你的孩子属于10%富有的群体。
-
一个人人平等,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教育程度的人收入相差不大。整个社会比较平和。 而相应地,你的孩子只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不会享有什么特殊的权力或者物质。
如果你不小心选了1,想想利比亚和中国北面的邻居。
明智的父母不会希望子女的一生就躺在自己构建的财富之上。 看看巴菲特、比尔·盖茨。没有人通过奋斗积累财富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能够衣食无忧,无所事事。 与之相反,父母往往是为了让子女能够有更高的起点,从而能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做自己未能做的事,英文中称作Enable and Empower。
群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于电影或电视剧,真实生活中个人能力有限。 那些在科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都非生来如此。 他们可能具有超过常人的智力,但他们受到的教育、食物、医药、住所无不依赖于所在的群体。 如果他们生于石器时代,他们有可能会比别人有机会多吃几顿饱饭。仅此而已。
所有的孩子
在明白了什么对于自己的孩子最好后,你就会发现,只有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有足够的营养,给予机会发展他们的潜能,才能创建一个强大、合作且有创造力的群体,从而能够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好的舞台来发挥他们的潜能。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总想有某种度量,来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得够多,够好。 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看孩子在班级里面的排名。 排名前列说明孩子学习成绩好,不用过多担心。 排名靠后,则说明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这样的好成绩有个问题,好成绩可能是真实能力的体现,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整个班级需要更努力。 对于相对成绩的过度关注使得父母只关注自己的孩子。 你的孩子长大后如果想要成为企业家,那么他需要现在他周围的孩子来运转他的公司。 你的孩子长大后如果想要成为医生,那么他可能需要现在的孩子作为同事、助手、护士。 你的孩子长大后如果想要成为工程师,那么他可能需要现在的孩子作为合伙人、团队成员、项目管理人员。
忽略其他孩子你也忽略了孩子的将来。
未来不是我们的老年
“养子防老”中,未来是指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虽然不能说现在我们已经不用再担心老有所养,但时代在进步。 养老问题不再是大多数人养育子女的主要考量。
那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未来呢?
先来想像一下,从孩子出生后,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食物,但不让他们接触任何知识、任何书籍、任何社会规则。 仅仅让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用担忧基本生活需求的环境里面。 这一代人长大成为社会的主体后,其形成的社会甚至要劣于几千年前,甚至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 现在的人与几千年前的人在生理上并没有太大差异。 现代社会是构建在我们的知识积累之上的。 而教育是传承这种知识的基本手段。 社会的传承和进步就是我们的未来。 注意,在此社会的传承和进步要求所有的人都接受平等的教育。 相对于个体取得高分,整体的教育水平才能决定未来的社会。
结论
综合起来,在看到“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时,我们不但要关注自己的孩子,并且还要力所能及地让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 父母今天的努力不但要关注今天成绩,还要注意建立更好的将来。 在改进和解决今天的问题的同时,我们要利用教育将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传递下去,让未来的社会变得更好。
留下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