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留学-变迁
20年前,我还在大学时就开始看到有人学习GRE,考取“不可思议”的分数, 拿到或多或少的奖学金,然后远赴重洋,到欧洲、北美等院校攻读学位。
我在同济时亲眼看到有人抱着牛津字典在背。 这本字典还不是那种袖珍字典,而是大32开。 不知道大32开有多大? 你到书店去,到字典区,最大的那种就是了。 英英字典,数千页,印刷还是非常小的字体,密密麻麻。
我一开始还以为他在查字典。 知道他在背字典后,我有点不太相信, 因为英语四级和英语六级的那些单词小册子都要费不少功夫了。 他让我随便考这个字典上的单词。 我随便翻一页,找个我不认识,并且看起来非常复杂生僻的单词, 他基本上都能说出单词的意思,即使不知道确切意思,他也能说出这个单词在那一页的大概位置。
俞敏洪就是在这段时间创建了新东方。
这些人都是先知先觉者。 在广大中国对于欧洲美国还不甚了了时,就了解情况并制订计划。 当时由于中国收入水平非常低,学生大部分要依靠努力获得或多或少的奖学金来支持学业。
等我工作后,欧美的企业,尤其是美国的企业,掀起了“中国热”。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国门,使这些企业可以进驻中国。 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消费能力扩大。 同时中国非常低的人力成本造成非常大的比较优势。 这三种因素的叠加促使了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开设工厂、办公室。 当时,外企的工作是众人羡慕和争取的目标:有各种保障,有学习和培训机会,并且不拖欠工资。 留学国外的学子既是这股大潮的受益者,又是推动者。 他们借此获得了职业升迁的机会。 中国的发展又不断推动他们的职业和公司的发展。
我在上海大部分时间在外企工作。 从总经理、经理、架构师到高级工程师,在国外学习工作过的人带回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知识、见解、方法、技能和经验。 这段时间也是中国逐渐变成“世界工厂”的时期。 超市、商场中各种贴有外国品牌的商品是品质的象征。 大大小小的制造企业纷纷在中国设厂生产。 这段时间中国引进和吸收国外经济发展和管理经验。 国外留学人员成为这个过程的重要一环。 留学的回报在大众的眼中更加实际。
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地为留学提供动力。 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用再去受限于有数的奖学金名额。 经济发达地区的富裕家庭有能力支持子女到国外学习。 同时,由于中国入学考试的竞争,也迫使部分家庭不得不将国外高校当作替代选择。
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在这些年来不断增长。
也就是在这短短的十数年间,社会和经济的变迁使得留学有了新的前景。
“中国热”已经退却。 在短短十数年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虽然人均数据依旧落后,但大城市人力成本和生活成本完全可以和欧美的大城市相比。 经济热潮减退,留学人数的增加使得留学归国后的就业不再是一帆风顺。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再仅仅是知识和经验,所以国外高校学到的知识不再具有立杆见影的效果。 国外的科技公司开始直接从中国雇用人才。同样,国外高校也开始更接受中国受过教育的科研人员继续深造。 中国正在变成人才的输出国。
家庭财富的增长使得中国发达地区普通家庭具有了送子女留学的实力。 中国财富的增长依旧为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留学已经不再是“稳赢不输”的投资。 留学的推动力从单纯地学习知识技能,开始演化。 留学不再仅限于高校。有些家庭开始将子女更早地送出国外。 中国在教育、环境、居住、户籍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也促使一些家庭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到欧洲、美国等。 留学开始更多地变成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
留下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